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创新策源、重构制造业价值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青岛:工业体系更强健,“强市之基”活力足
数说青岛工业经济
截至目前,青岛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800多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6%,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青岛累计打造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66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近年来,青岛独立创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推动青岛仪器仪表、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省首位。
加快建设总面积8万多亩的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8个新兴产业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工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青岛建设了高速列车、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2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省首位。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荣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17家,居全省首位。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全市规上工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9%,培育4家全球“灯塔工厂”、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数字领航企业,数量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累计培育智能工厂64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569个,数字化转型经验加速向全国推广。
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66家……7月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主题系列发布会第5场,介绍了青岛加快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成果和实践。
工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青岛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在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创新策源、重构制造业价值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青岛工业正变得更加强健、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截至目前,青岛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800多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居全省首位。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6%,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以占全省9.7%的用地,贡献了全省13.2%的税收,亩均效益居全省前列。今年1月至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迭代”:塑造发展新优势
工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是青岛加快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体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1.5%。
作为产业历史悠久的工业大市,青岛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涵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于青岛而言,构建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绝不是要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将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与青岛既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结合,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产业结构。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是青岛正在全力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之一。图为中车四方生产制造的磁悬浮列车。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是青岛传统产业持续升级的最好写照。近年来,青岛独立创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实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推动青岛仪器仪表、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省首位。今年6月,青岛市橡胶产业集群、济青枣潍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入围第二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答辩环节,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位势。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中,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船舶与海工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装备、纺织服装、食品等6个基地累计入选。其中,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五年获评“五星级”,为国内行业唯一。青岛获评四星级以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海尔冰箱互联工厂。
新兴产业方面,青岛以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为核心抓手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快建设总面积达8万多亩的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8个新兴产业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青岛将坚持体系化谋划、机制化推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蹚出一条新路。
焕发传统产业新光彩。实施企业技改升级焕新行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统筹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优质设备供给等“五大行动”,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推动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提质增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扩量提质、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化工园区优化布局,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壮大新兴产业新动能。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生态提升。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高性能橡胶、高端聚烯烃、高品质特钢、先进合金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坚持仿创并举,聚焦发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系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高水平建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前沿,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为制造业创新“策源”: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持续发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制造业比拼的关键。事实上,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摆脱依靠规模和要素红利的发展模式,转而走向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青岛工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优势产业领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策源地。据介绍,青岛建设了高速列车、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2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省首位。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荣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17家,居全省首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青岛在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上的持续发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重点从产业强基、载体培育、创新协同、成果转化、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强化服务保障。
实施重点产业“建群强链”工程,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础。突出“链主”企业引领,推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青岛仪器仪表及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施创新载体“龙头牵引”工程,打造行业创新发展高地。打造以智能家电、虚拟现实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引领,5家省级创新中心为支撑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实施技术创新“协同聚力”工程,汇聚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出台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对海洋药物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免疫抗肿瘤候选新药给予近千万元奖补。引导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商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攻关累计60项。
实施创新产品“示范引领”工程,推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累计遴选发布创新产品835项,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发布对接会近20场。推动279项产品通过省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295项软件产品入选省首版次高端软件。
实施创新要素“保障支撑”行动,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级。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上线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布局瀚海星云、奇智孔明等20余个大模型,累计发布“工业赋能”“未来城市”场景5000余个。
海信视像用于测试电视性能的实验室。
青岛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出题”“企业高校院所共同解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揭榜挂帅产业创新任务。提升产业创新能级,推动实现“一个产业集群、一批创新平台”的目标,建立市场化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从“实验室”加速走进“应用场”。优化创新要素保障,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引进培育具有产业链整合与创新链赋能作用的服务机构,加快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综合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拉平“微笑曲线”: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传统制造业有一条知名的“微笑曲线”,研发和销售位于U型曲线的两端,意味着有更高的附加值,而位于曲线底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则附加值相对较低。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加速应用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将得到充分释放,“微笑曲线”正在被拉平。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持续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发展优势,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此重构制造业价值链。
目前,青岛已探索形成以平台赋能百业改造、以数据驱动千企升级、以场景支撑应用落地的发展模式,推动“智改数转网联”走深走实。全市规上工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9%,培育4家全球“灯塔工厂”、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数字领航企业,数量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累计培育智能工厂64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569个,数字化转型经验加速向全国推广。
下一步,青岛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赋能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规模化应用。
具体来说,将加快建设新型网络,体系化部署推进5G基建和千兆光网建设,推进5G深度覆盖,规划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加快提升“双千兆”城市能级。
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移动智算中心、“海之心”智算中心等算力平台,统筹布局通算、智算、超算一体化算力体系,打造全市算力“一张网”,提升整体算力算效。
优化“一超多专”平台矩阵,支持卡奥斯、柠檬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保持全国领先,促进各平台融合协同错位发展,每年新上线特定行业平台10家以上,带动数字化转型企业1000家以上。
打造数实融合示范标杆,加快5G、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加快培育“数字领航”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等,“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引领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
深化应用场景开放牵引,用好全国首个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动态发布工业赋能、未来城市场景,培育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以场景创新和软件技术驱动新型信息消费,做强做实全国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
发展数字产业,也是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青岛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布局奇智孔明、橡链云聊等2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青岛将持续实施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培育行动,聚力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新基建扩容提速,建强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支持头部企业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提升整体算力算效,夯实数实融合发展底座。
青岛还将多措并举,巩固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新局面。夯实工业经济增长基础,抓实项目落地拓增量,争取重大石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央企总部在青扩大产能,推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抓实企业倍增优存量,全面落实“一企一策”倍增支持措施,推动126家倍增企业挖潜增效、500家以上企业升规纳统。深化“亩产效益”改革,确保亩均税收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贡献力量。
2024第六届青岛工业博览会于11月6-8日在青岛世界博览城举办。本届博览会以“绿色工业与智能未来”为主题,重点展示数控机床、激光装备、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锻压冲压、金属成型、钣金加工、动力传动及控制技术、工业互联网、铸造机械、铸件/铸造材料、工业防腐、工业涂装、功能部件、工量具、仪器仪表、五金机电、电气装备、绿色工厂解决方案等高端技术装备,聚焦高端装备,展示创新、绿色、智能的新成果,促进实体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