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再部署!“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勇挑青岛发展大梁

聚焦“10+1”,青岛再部署。

9月3日,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

曾赞荣指出,下一步,我们要锚定目标任务,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实项目招引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重点产业赛道,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优质企业群体,保障政策、资金、人才、场景等要素资源供给,努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产业格局和经济生态。这一变革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大省山东的“强龙头”,提出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正是回应时代呼唤、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

围绕“10+1”重点产业方向,青岛将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3个优势产业,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青岛正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01


发力“10+1”,项目挑大梁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青岛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实干,突出体现在项目上。

在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领域,今年就有一批引领性强、补链强链效果突出的项目不断落地生根:


青岛城投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落成,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也正式入园投产;物元半导体项目首台光刻机正式入驻2号产线;以萨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开工建设……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微创芯、方益科技、贝斯兰、信芯微、大唐半导体、中科芯云、华芯晶电、惠科、泰睿思等一批企业已经落户青岛;新型显示领域,海尔、海信、京东方、歌尔等龙头企业的聚集,不断强化青岛的发展优势;在人工智能产业,青岛的规上企业已经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

在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青岛同样用项目打头阵。

作为华大集团"基因+细胞"科技产业落地的重要项目,青岛华大健康产业项目在日前开工建设;建设中的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辆;青岛高性能20Ah(安时)车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年初实现试生产;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将并入电网满足2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

青岛优势产业的拉动力,更是在创新驱动下不断提质升级。


正在建设中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着眼于推动全产业链的智慧家电制造,占地4000多亩,年产能高达数千万台,更融合了5G、AIOT等前沿技术;位于胶州的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到18亿美元,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综合性食品园区之一;金宇数字生态研发总部项目和年产3000万套高性能子午胎与15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等也入选了今年青岛市级重点项目……

超前发展的未来产业,在青岛的扎根同样实实在在。

例如在太赫兹领域,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的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从整机到核心部件都实现了百分百的自主研发,能够广泛用于光谱检测和成像检测。

青岛博瑞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在复杂海况下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山东省海洋高端装备领域的空白。

“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青岛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发展壮大。

图片
02


万亿级的城市产业跃升

青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前瞻布局的有机整体。“10+1”产业下的40个细分赛道,就是青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产业抓手,青岛也逐一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两个先导产业,重点发展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青岛的目标是到202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作为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城市,青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贡献的发展动力,同样也在于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赋能,推动家电、航运、化工等优势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以技术创新激活存量、创造增量。

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这5个新兴产业,是青岛新动能的“增量”主力军。从目标来看,青岛要力争到2027年,让这5个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2500亿元、230亿元、500亿元、2500亿元,总量达到6730亿元。

从数据来看,这些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拉动青岛发展的关键动力源。

今年前7个月,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了7.8%的较高增速。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4%、20.2%、16.3%。装备制造业的“主力”作用更加凸显,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5.6%,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从体量来看,提质发展的3个优势产业,称得上是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最具知名度的青岛企业,都来自优势产业。在这个青岛产业基础最雄厚的领域,青岛确定了万亿级的发展目标。

青岛要力争到2027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4200亿元,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3600亿元,现代轻工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总量高达10300亿元。

未来产业则是青岛着眼前沿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塑造城市优势的重点领域,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图片
03


以城市之力支撑“10+1”

项目的快速落地,产业资源的快速聚集,背后是青岛以城市之力对“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顶格支撑。

青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专项小组,统筹推进“10+1”产业发展。每个产业明确1位市领导牵头负责,由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主抓,构建“专项小组统筹,牵头领导挂帅,产业专班主抓,承载区市主战”的工作格局。

其中,牵头市领导负责指导产业研究谋划、带队招商引资、协调解决跨行业重大问题等工作;牵头部门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并落实每个产业建立1个产业行动方案、1批产业创新平台、1个研究咨询机构、1套政策工具包、1组产业发展基金的“5个1”机制和年度任务清单、招商计划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组成的“3张清单”机制,牵头重点承载区市具体抓好产业赛道研究、产业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构建等工作推进落实。

青岛建立起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正在转化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实绩。

例如总投资达10亿元的广盈精密智能智造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汽车零部件产品600万件、实现年产值10亿元;国内最大吨位的16800吨自动锻压线,在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上启用,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约40亿元;海尔胶州冰箱智能制造(二期)项目将冷冰工厂配套率由40%提升至62%……

在今年山东下达的2025年度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激励补助资金计划中,青岛就有12个项目获得专项补助,获激励项目数量、补助资金额度分别占全省的18.5%、16.2%。

根据2025年市级重点项目名单,在460个建设类项目中,“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项目245个,占53.3%,其中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智能装备、现代轻工、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分别为89个、46个、28个。

“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正在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系统性更新。